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人物】大胆创新 敢闯敢拼——访资源与材料学院青年教师王鹏飞

日期:2022-12-08                      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作者:齐芳 王雨晴 陶梅                     编辑:齐芳                      关注:[]

他是严谨治学的“青椒”,喜欢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找自身差距,在逐梦路上努力奔跑;他是对科学研究始终保持好奇心的“少年”,朝气蓬勃、满怀激情,在创新中不断追求突破与提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7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他就是资源与材料学院青年教师王鹏飞。

 入职后加入伊廷锋教授团队

2021年10月,王鹏飞通过“青年学者论坛”项目入职我校,2022年1月正式加入到伊廷锋教授团队。近日,王鹏飞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刊物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9.924)发表论文“Light-Driven Polymer-Based All-Solid-State Lithium-Sulfur Battery Operating at Room Temperature(光驱动聚合物全固态锂-硫电池室温环境工作)”,我校伊廷锋教授、南京大学宋虎成研究员和何平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是我校资源与材料学院伊廷锋教授团队与南京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聚合物全固态锂-硫电池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说明: IMG_256

摘要图:(a)基于光热转化的PEO基全固态锂-硫电池工作机制示意图;(b)太阳光下电池表面的实际温度;(c)实际太阳光下电池在纯泡沫Cu集流体和三维Cu/Si-Cu集流体的充放电曲线。

“这项研究是我从2021年初开始研究的,历时近2年。期间,伊廷锋教授、何平教授和宋虎成研究员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不仅在课题的形成过程中提供了思路启发,还在一次次组会讨论和私下交流中提出宝贵意见,尤其在论文的写作思路、数据整合、核心思想突出等方面给我的帮助非常大,还花了大量精力帮助改进论文。”王鹏飞介绍说。

开发新型安全的高比能二次电池体系

“科研的本质是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其不可或缺的灵魂是创新。没有创新的科研,只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很难有突破。”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是王鹏飞对待科研工作的态度。

王鹏飞跟随伊廷锋教授团队,主要集中于开发新型安全的高比能二次电池体系,“目前主要是全固态锂-硫电池,具体可以分为聚合物全固态锂-硫电池和无机全固态锂-硫电池。”他说,聚合物全固态锂-硫电池具有良好的加工特性、与电极接触紧密和成本低廉等优势,但是室温离子电导率低下,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他们的工作是想办法提升其离子电导率,同时,提升电极的反应动力学,使电池更贴近于实际应用。

前排左一为王鹏飞老师

而无机全固态锂-硫电池具有优异的离子电导率,其中硫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在室温下能够媲美液态电解液,然而无机电解质与电极的界面接触较差,同时与金属锂负极有副反应发生,严重限制了其发展。“我们的工作主要在于避免副反应的发生,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最终实现高比能量、长寿命、高安全的下一代电池体系。”王鹏飞一边讲解在研项目,一边展望未来,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坚定。

“青椒”带“后浪”:以身作则 宽严相济 因材施教

“在实验室的日子,王鹏飞老师总是披星戴月。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这种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也影响着我们,要对标顶级刊物的标准一丝不苟地扎实研究。”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吕泽琛这样评价。来到团队后,他跟着王鹏飞老师做了很多实验,从一开始的毛躁,成长为如今对实验过程中的每个操作步骤都能够精准把握,“比如我们称量药品时,必须精确且有条理地记录,方便后续查验。”吕泽琛感谢王老师一路走来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

“作为青年教师,我需要学习和成长的还有很多。”在培养学生、指导团队方面,每个学生的性格、习惯和学习研究风格都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王鹏飞会采用不同的策略。“有的学生很喜欢跟老师沟通交流,请教问题,有的学生就不太主动,我就会经常性地与他们讨论研究进展,不落下一人。”

好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王鹏飞说,他不仅要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还要成为帮助学生成长进步的“大朋友”。他寄语喜欢学术研究的同学们,要静下心来多读高水平文献,学习研究思路,夯实知识储备,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让自己成为一名能设计课题、合理安排实验、分析数据、写作论文的综合型人才。

 

上一条:【成长榜样】锐意进取 无私奉献——记悉尼学院学生何锴

下一条:【人物】敢于跳出舒适圈 激发更多创造力——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魏婷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