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26 来源:数学与统计学院
作者:齐芳 杨淑羽 编辑:齐芳 金子骊 关注:[]
“我愿意成为学生生命里的那束光,在他们迷茫无助、看不到方向的时候,帮他们多照亮一段路。”这是数学与统计学院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杜瑞燕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6年来,她怀着一份朴素而坚定的热爱,扎根教学一线,默默耕耘。

潜心教学 课堂上播撒微光
杜瑞燕主讲的课程有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这些课常被学生视为“难啃的硬骨头”,但她却总能用温暖的话语消解同学们学习数学时的艰涩,用清晰的推导拆解复杂公式里的逻辑脉络。“从定理的由来到解题的思路,从书写的规范到常见错误的提醒,杜老师的板书永远那么工整,节奏始终那么从容。”同学们这样评价。杜瑞燕的课程教学评价结果长期位列A档,曾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奖。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本分,而我们对待职业的态度是严谨细致还是敷衍马虎,是温和亲近还是疏离冷淡,学生们都能感觉得到。”在她看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点一滴融入日常的爱与责任。
“曾有一名女同学,把我课前拉黑板、整理资料的日常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也有一些同学喜欢把生活里的快乐和困惑说给我听。孩子们愿意把心交给我,这是我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杜瑞燕说,“或许用‘给点儿阳光就灿烂’来形容不太贴切,可我觉得这句话中蕴含着一种温度——老师们不需要多么隆重的回报,来自学生们一份真实的认可、一次微小的共鸣,就能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情绪价值。”这份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化为日复一日的行动,融入在她每一次精心的备课之中和每一次倾情投入的课堂之上。
润物无声 课堂外传递暖意
作为公共基础课老师,既不像辅导员老师一样陪伴学生四年时光,也不像专业导师一样和学生深耕同一领域,如何与同学们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杜瑞燕用她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课堂之外,她用心回复学生的每一条留言,认真回答每一个提问,并且坚持义务为学业困难学生辅导答疑。不管是课程知识还是生活难题,学生们总能在杜老师这里找到满满的支持和鼓励。“手机屏幕那端的一句话,或许是鼓励,或许是理解,都可能让学生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慢慢喜欢上数学。”

杜瑞燕回忆道,曾有一名转专业的女同学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她就不断地鼓励这名同学认真听讲、积极研究,女孩儿最后高分通过了期末考试。“她跟我说,在大学遇到这么负责、这么好的老师,是她的幸运。这句话让我的心里瞬间满是光亮。”杜瑞燕还记得有一名重修高等数学的男同学找到她,希望老师帮他解决自控力差的问题。杜瑞燕便与他约定:每次上课都坐第一排,每周都到她办公室复习半天高数。在学生的坚持与老师的帮助下,男同学最后顺利通过了课程考试,还在毕业之前给她留言“想来看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份支持,或许就能帮学生走出困境,甚至悄悄改变他的人生轨迹。”杜瑞燕说。
手机里逐条回复的留言,办公室里不曾缺席的耐心答疑,学生低谷时那句“别怕,我们一起想办法”的轻声鼓励……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却把育人的温度,藏进了每一次课后的关切与引导中,悄悄滋养着学生前行的力量。

二十六载春秋流转,杜瑞燕扎根三尺讲台,既掷地有声又润物无声地将“育人”融入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常光景里,这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踏实,是时光的馈赠,更是她育人初心生动的见证。